伴随工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成为社会的聚焦点。在近现代历史遗存丰厚的山东,工业文化遗产如何“接轨”现代生活一直备受关注。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山东工业文化遗产利用仍存在粗放保护、利用不善等问题。部分专家学者建议,应强化顶层设计,尽快制订法规,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精神塑造有机融合。
“老房子”价值亟待挖掘
今年“五一”小长假,淄博市民王振明来到当地“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逛了整整一天。“烤披萨的炉子是以前烧制陶瓷的窑,老厂房成了陶瓷大师工作室,还能带孩子现场体验陶艺……”王振明把游览经历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并配上图片,好友纷纷点赞。
“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的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淄博瓷厂,其烧制瓷器的工艺曾是全国翘楚。淄博瓷厂上世纪90年代破产后,经多方论证被改为文化创意园。
类似淄博瓷厂这样成规模的“老房子”,在山东还有很多。
山东文物部门2016年底的调查发现,全省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的工业文化遗产共有217处,最多的是淄博市、烟台市,分别有46处和30处。此外,枣庄市、济宁市、青岛市等6市的工业遗产超过10处。
上述工业遗产中,多数属于国有、集体所有,保存完整的占比不足一半。据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孙世勤介绍,这些工业遗产从产权属性看,国有、集体所属200处,私人17处。目前,217处在册工业遗产中保存完整的仅83处,其他均存在部分损坏或严重残缺。同时,其中对外开放的131处占比六成以上,其他的继续原来用途或用于开展工业旅游项目。
常年关注工业遗产保护的山东省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杜文彬表示,山东省工业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沿海最早开埠的青岛、烟台、潍坊等市以及胶济铁路沿线的淄博、济南和津浦路(京沪线)沿线的德州、枣庄等市,以采掘业、铁路运输业和酿造、纺织、化工为主,小部分为制造业。作为辅助设施的建筑遗存成为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生产设备则保存的较少。
保护利用“扎堆”第三产业
相关专家介绍,目前山东省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主要包括5种情况。
一是厂房和设备、设施的接续利用,如山东耐材集团鲁耐窑业有限公司,建于100多年前的大型厂房依然为其生产所用。二是建成主题博物馆或开辟历史展览区,如胶济铁路博物馆、济南铁路大厂厂史馆等。三是发展工业旅游和体验休闲区,如潍坊市坊子煤矿已开发为展现其百年历史变迁的坊子炭矿遗址文化园,煤炭博物馆和井下体验区已对外开放。四是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如由济南皮鞋厂厂房改建的“西街工坊创意文化产业园”和由淄博瓷厂改建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等。五是工厂搬迁或停工,工业遗产处于闲置废弃状态。如肥城市7450工厂已整体废弃,正在积极进行招商,计划将整个厂区打造成以养生休闲、影视制作等为主的综合园区。
“工业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中,主要改造模式是建设为创意产业园、旅游休闲园区或改建为主题博物馆等,大多还是粗放式保护再利用。”
对于个别工业文化遗产被“顺势”改造或夷平的情况,山东省创新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孙录宝说:“一些地方打着开发利用的旗号,在工业遗址上建房子、开饭店,偏离了保护宗旨,也失去了建筑原本应承载的意义。”
*我们将严格保护您的隐私,请放心填写,该服务不产 生任何费用,有任何疑问请致电400-87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