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此吸引,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开始看好特色小镇带来的综合效应,纷纷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借助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东风,先后启动特色小镇工程:四川中法风情小镇——白鹿镇,六月开始迎客;牡丹江市与房企合作,投资百亿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旅游小镇——镜泊小镇,进展迅速;北京,在2011年,把特色小镇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思路加以实施,等等。
?特色小镇的生态体系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大组成部分,但又是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
??内循环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文化体系,功能体系,运营体系,形式美学体系。
??文化体系是小镇的灵魂;功能体系是小镇的机能组成;运营体系是小镇的生命运行秩序,包括物业,经营,开发等;形式美学体系,是小镇的物质载体,是神,行,气的综合呈现。
??外循环包括,品牌交互,品牌传播,品牌成果三个部分。
??品牌交互是小镇与人的交互过程。品牌传播是品牌的宣传推广等。品牌成果是品牌的产品及品牌载体的输出,比如品牌体验店的输出等。
一、 产业布局
1.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
从县域层面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引导布局适度集聚;预留发展空间和用地指标。
2.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
不宜将工业园区作为小城镇现代化标志进行打造;设定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下限;整理闲置企业用地,适度引导企业集中。
二 乡村田园环境
1. 保护山水田园,修复生态环境
保护山水格局,城镇建设与环境统一;预留视线通廊,做到显山露水。
2.全域协调统筹,建设美丽乡村
提出镇域乡村建筑风格、色彩与形式的管控要求,保护乡村传统格局与历史空间,促进镇域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通过对乡村的农房、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山水秀美、设施完善、生活便捷的美丽乡村。
三 整体格局
1.顺应山水,契合地貌
①水网地区小城镇:
水网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原有水系形态进行布局、营造多样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避免城镇建设强行对河流水系截弯取直、填河围湖。
②山地、丘陵地区城镇:
山地、丘陵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地势,建筑随地形条件布置,避免城镇建设削山平地、破坏地形起伏。
③平原地区小城镇:
宜采取相对集中布局方式,避免侵占耕地;保留镇区内部林地、池塘等自然资源,建设为公共开敞空间。通过防护林带或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外围农田等自然要素引入镇区内部,构筑平原地区小城镇特色的风貌。
2.用地混合、新旧区协调
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适度混合,推进产镇融合发展。避免采取功能分区的方式割裂小城镇生产、生活空间。镇区规划建设应延续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协调好新老镇区的布局关系和风貌特征,避免新老区各自为政。
3.路网格局合理
①顺应地形,延续肌理
滨水地区的路网要顺应河流走向,随水岸线布局。山地、丘陵地区路网要顺应等高线布局,人行步道可采取垂直等高线布局方式。
② 提高路网密度,增加支路和巷路
小城镇居民绿色出行特征明显,日常出行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为主,步行出行比例达50%,对支路和巷路需求高,需增加路网密度,小城镇的道路网密度不宜低于12km/km2(不含巷路),道路间距以100-150米为宜。
四 建设强度与街坊形态
1.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编制科学的详细规划,重视规划管理,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2.推行开放式街坊住区
①住区不宜设置封闭围墙,实现破墙透绿、设施共享,增强小城镇的活力和亲切感。
②街坊内部以巷路相连,注重公共交往空间的打造,增加居民交流交往。
3.建设小尺度街坊住区
小城镇应以小尺度的街坊住区为宜,以100-150米的道路网间距划分街坊住区。
*我们将严格保护您的隐私,请放心填写,该服务不产 生任何费用,有任何疑问请致电400-87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