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格局
1.顺应山水,契合地貌
水网地区小城镇:应顺应原有水系形态进行布局、营造多样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避免城镇建设强行对河流水系截弯取直、填河围湖。
山地、丘陵地区城镇:应顺应地势,建筑随地形条件布置,避免城镇建设削山平地、破坏地形起伏。
平原地区小城镇:宜采取相对集中布局方式,避免侵占耕地;保留镇区内部林地、池塘等自然资源,建设为公共开敞空间。通过防护林带或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外围农田等自然要素引入镇区内部,构筑平原地区小城镇特色的风貌。
2.用地混合、新旧区协调
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适度混合,推进产镇融合发展。避免采取功能分区的方式割裂小城镇生产、生活空间。镇区规划建设应延续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协调好新老镇区的布局关系和风貌特征,避免新老区各自为政。
产业布局
1.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
从县域层面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引导布局适度集聚;
有条件发展产业的镇要预留发展空间和用地指标,避免来了企业无地可用。
2.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
不宜将工业园区作为小城镇现代化标志进行打造;
设定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下限,绿地率不宜超过10%,产业集中地区内部道路红线宽度不宜超过15米;
整理闲置企业用地,适度引导企业集中。
乡村田园环境
1. 保护山水田园,修复生态环境
保护山水格局,城镇建设与环境统一;预留视线通廊,做到显山露水。
2.全域协调统筹,建设美丽乡村
提出镇域乡村建筑风格、色彩与形式的管控要求,保护乡村传统格局与历史空间,促进镇域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通过对乡村的农房、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山水秀美、设施完善、生活便捷的美丽乡村。
镇容镇貌
1.建筑风貌引导
①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对传统风貌建筑应遵循保护原则,进行风貌整治不得改变原有建筑风貌;通过改水、改电、改厨、改厕等方式,实现对现有传统建筑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提高居住建筑的舒适度,提升公共建筑利用效率;鼓励"以用促保",采用多种形式利用传统风貌建筑,对传统风貌区加强保护与利用。
②新建建筑体现传承与创新的协调统一:鼓励引入高水平建筑设计;传承与创新建筑形式,延续传统风貌,满足现代使用需求;精心设计建筑细部,屋顶、门窗、腰线、地脚线、墙角等细节应体现本土建筑特色与风貌;色彩提取当地的标志性色彩;建筑材料应就地取材,选用本土材料,适当运用现代建造技艺,建设新建筑。
2.街道空间整治
①沿街立面整治:通过对沿街建筑的高度、面宽、色彩、材料、开窗方式、细节装饰等方面的控制,塑造连续、和谐的街道空间;应对第五立面(屋顶)进行管控,达到形式相近,风格统一。
②街道环境整治:店铺牌匾应与建筑协调;规范店前空间使用,禁止占用店前空间经营。
*我们将严格保护您的隐私,请放心填写,该服务不产 生任何费用,有任何疑问请致电400-879-1110